乾隆六十年(1795年),湖南安化的冬日格外寒冷浩广配资,17岁的陶澍正坐在自家破旧的私塾里抄书,窗外突然传来一阵马蹄声。他起身出门,见父亲陶必铨正陪着一位穿着绸缎衣裳的中年男子说话——来人是益阳地主黄崇榜,专程为女儿黄秀英的婚事而来。黄崇榜早听闻陶澍才学出众,虽家贫却有潜力,想借此联姻结下善缘,陶必铨感念对方不嫌弃家境,当场应下了这门亲事。
消息传到黄家,黄秀英却哭闹着不肯点头。她掀开妆奁里的翡翠镯子,对着母亲抱怨:“陶家连像样的房子都没有,我嫁过去难道要跟着喝西北风?”黄崇榜在一旁急得直踱步,既不愿失信于陶家,又舍不得让女儿受委屈。这时,门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,丫鬟黄德芬端着热茶进来,见主家为难,轻声说道:“老爷,若小姐实在不愿,奴婢愿替小姐嫁过去。”
黄德芬是黄家买来的丫鬟,已在府中待了五年,平日里手脚勤快,做事妥帖,黄崇榜夫妇对她颇有好感。可他转念一想,又皱起眉头:“你是贱籍,按律不能嫁与良民为妻,这会害了陶澍的。”黄德芬低头道:“奴婢愿听老爷安排,若能脱籍,便是做牛做马也心甘情愿。”黄崇榜沉默半晌,最终下定决心,连夜托人去县衙打点,以“远房侄女寄养”为由,为黄德芬重新立了户籍,将她的身份从奴婢转为良民,还为她取了“黄德芬”这个名字。
展开剩余75%嘉庆二年(1797年),陶澍与黄德芬的婚礼在陶家小院举行。拜堂时,陶澍看着眼前一身红嫁衣、略显拘谨的新娘,心里隐约察觉异样——他曾听人说黄秀英娇俏活泼,可眼前的女子却透着一股沉稳。入洞房后,黄德芬主动跪下身,将自己替嫁的缘由和盘托出,末了低着头说:“若公子不愿,我这就离开,绝不拖累您。”陶澍愣了愣,扶起她道:“你本无错,反倒是我该谢你肯屈就。”
婚后的日子过得清贫,陶澍一心备考,家中生计全靠黄德芬操持。每天天不亮,她就起身磨豆子做豆腐,挑到镇上卖掉换米;夜里陶澍读书到深夜,她便坐在一旁做针线活,时不时为他添一杯热茶。有年冬天,陶澍的砚台结了冰,写不了字,黄德芬便把砚台揣进怀里捂热,自己的衣襟却被墨汁染黑。陶澍看着她冻得发红的脸颊,心里又暖又酸:“委屈你了。”黄德芬却笑着摇头:“公子好好读书,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。”
嘉庆七年(1802年),陶澍要赴京参加会试,可凑来凑去还差十两银子的路费。黄德芬翻出自己唯一的嫁妆——一支母亲留下的银簪,悄悄拿到当铺当了,把银子放在陶澍的书桌上。陶澍发现后,红着眼眶说:“这支簪子你留着做念想,我再想别的办法。”黄德芬按住他的手:“银子没了可以再挣,会试错过了可就难了。”那年初春,陶澍带着妻子的嘱托北上浩广配资,最终不负众望,考中进士,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。
陶澍赴京任职后,黄德芬也跟着去了京城。初到京城时,同僚的家眷们见她衣着朴素,说话带着湖南乡音,难免有些轻视。有次兵部侍郎的夫人举办赏花宴,有人故意问她:“黄夫人,听说你家乡尽是山路,出门都要靠走的?”黄德芬不慌不忙地答道:“山路虽陡,却能让人脚力扎实;就像做人,一步一个脚印,才能走得稳当。”众人听了,都暗自佩服她的从容。
后来陶澍调任江苏巡抚,黄德芬随他到了苏州。有天她在街上闲逛,见一个老妇人抱着孩子在路边哭,上前询问才知,老妇人的儿子因欠了赌债被抓走,家里连下锅的米都没有。黄德芬当即从身上掏出银子,还让人送了一袋米过去。老妇人跪地感谢,黄德芬扶起她道:“谁都有难处,能帮一把是一把。”这事传到陶澍耳中,他对妻子说:“你做得对,为官者不仅要自己清廉,更要懂得体恤百姓。”
道光十五年(1835年),陶澍升任两江总督,道光帝念及他治理漕运、兴修水利有功,下旨册封黄德芬为一品诰命夫人。册封那天,太监捧着圣旨来到总督署,黄德芬穿着绣有鸾鸟的诰命服,跪在地上听宣,想起当年在黄家当丫鬟的日子,想起和陶澍一起熬过的苦,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。陶澍站在一旁,轻轻握住她的手,眼里满是欣慰。
成为诰命夫人后,黄德芬依旧保持着往日的习惯。她在总督署后院开辟了一块菜园,自己种菜;还设立了育婴堂,收养那些无家可归的孤儿。有次黄崇榜带着黄秀英来南京,黄秀英见黄德芬如今风光无限,羞愧得抬不起头。黄德芬却热情地招待他们,还悄悄给了黄秀英一笔银子,让她好好过日子。黄崇榜感慨道:“当年选你替嫁,真是选对了。”
道光十九年(1839年),陶澍病逝,黄德芬忍着悲痛主持后事。之后她便专心教导子女,把陶澍的为官箴言“清廉为吏,仁爱为民”写在纸上,贴在孩子们的书房里。长子陶桄后来娶了曾国藩的女儿曾纪曜,每次回来看望母亲,黄德芬都会叮嘱他:“你父亲一生清廉,你千万不能丢了家风。”
咸丰元年(1851年)浩广配资,黄德芬在安化老家病逝,享年64岁。临终前,她拉着陶桄的手说:“我这一辈子,能嫁给你父亲,能有今天的日子,已经很满足了。你们要好好做人,好好做事,不辜负你父亲的期望。”她死后,与陶澍合葬在一起,墓碑上刻着“一品诰命夫人黄氏之墓”,过往的行人路过,都会驻足缅怀这段跨越阶层的婚姻佳话。
发布于:四川省51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